About Life

Name:
Location: Hong Kong

徐少驊|Jeff Tsui畢業於澳洲悉尼科技大學。先達智能有限公司及易訊咭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多年從事VIP、會員、客戶管理方案及諮詢服務,經常主講有關全球「客戶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趨勢,為多間報刊撰寫企管文章。

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總結我的2006

一年將盡,2006年對你好嗎?對我來說,2006年給我最大的訊號是,我的身體差了!所以,在未來的一年,我會多放一些注意力在健康的資訊和事物上。

人生總有學不完的東西。2006年對不少人來說是一個大肥年,相信精明的你也有不錯的「斬獲」吧!我是天生對數字討厭和遲頓的人,看報紙的時候,也會把財經版放在一邊慢慢才處理或是不處理,所以我的財經知識實在是非常有限的一類。但,人生就是十分弔詭和有趣,數年之前,我胡混地當過《經濟一周》的「非活躍」社長,還接受過陸叔財經節目的訪問。這只能說明一點,我這人的膽量還是挺大的呢!

跟你說這幹嗎?是想告訴你,2007年我要的起心肝鑽研一下財經的東西了,若果你有好書介紹,不妨告之。回心一想,以我這種膽大心粗的人,在四十不惑之齡才認真理財也是好的。正所謂儍人有儍福,我大命地避過金融風暴,在網絡狂潮時,也因為忙於營運網絡公司而逃過一劫,以致還殘留些少「穀種」度過失業的日子,和作為被逼創業的資金。所以,算是見過股災的威力如何使人盡失所有,我的理財策略會以穩健為主調,這方面,又跟我在2006年的生意經驗掛上勾。

過去一年,我的公司算是初見成績,生意多了,與策略伙伴已是生意有來有往,我們的客戶已遍及美容(不經不覺已超過三十個)、化粧、油公司、超市、院線、會所、服裝、F&B、診所 ……。可以說,不少領域都有Customer Profile了。有了這個根基,我相信2007年會有更佳的成績。

理財策略和做生意有什麼經驗的關連呢?我認為,人類的人口分佈大致如下:80%屬於「中庸」一族、15%屬「中下」一族,剩下的5%是大智大勇或是一世好運的人中之龍。我自問是80%中的一員,這是我給自己的定位。我按著這個定位來規劃自己的人生。記得我的前老闆Jimmy Lai說過,人生是Trial and Error和不斷修正的過程,我是同意他的講法的。不過,這句話還必須有後補的這一句,否則不斷犯錯會叫人難以翻身。這一句就是:

但要切法逃避犯大錯!

這一年,我想,我跟生意伙伴最大的「成功」,不是拿了很多單回來,而是忍住引誘,不去在主業之外,投資到一些「黃金機會」。我這樣說,不是說其他的東西都不值得投資,亦不是否定那些是「黃金機會」。我是說,萬一我們作了一些錯誤的大額投資,我們就失去資金投放於主業上,亦失去了專注,而這個「萬一」對我們這些80%中的一員來說甚可能是「千一」又或是「百一」,一旦出現了,我們未必有能力扭轉乾坤,就會陷入大危機中了。

所以,2006年,我的金句是:「成功的人生是切法逃避犯大錯!」這一句對四十歲以後的人尤其重要。當然,小弟與「成功」兩字還有一段甚遠的距離,我這人是「說比做更好」的演說家。
2006年我作了一個大改變,就是把一頭長髮剪掉,亦不再染髮。所以,現在的我是白髮斑斑,己有人說我有點像何文滙。

祝2007年萬事如意!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請讓我知道你來過!

來了嗎?可否讓我知道你曾來過呢?
請按這裡一下,就可以留言的了!先謝過囉!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婚姻

好友Chris結婚,邀我在他的婚禮致詞。數算一下,不經不覺,我們已認識二十多年。朋友都以為他會一直保持單身狀態,事實上,都已經踏入不惑之前,再過數年,就知天命了。何苦要改變原本舒適又無牽無掛的生活?!我問Chris,打算生育嗎?他說已正在努力。

在今天離多於合、紛亂無序的世代,婚姻似已被證實為不能長久的活動,生育亦似已被證實為自找麻煩的自虛行為,Chris竟然逆潮流毅然踏上征途,我也就無奈地給他寫了以下的講稿,送別壯士:

「Kelly 和 Chris 是有膽色的人,從他們願意踏入婚姻就可以知道。你或許會說,這樣說來,所有結了婚的人都是有膽色了?!是的,我正是這樣認為,請我們為在座所有有膽色的已婚人士鼓掌!

一名英國詩人用很有詩意的筆觸這樣寫:「我所能想像和描繪的最幸福的婚姻就是一個失聰的男人和一個失明女人的結合。」另一名美國作家為婚姻下這樣的定義:「婚姻,名詞。一個群體的狀態或情形。這個群體由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和兩個奴隸構成,總人數是兩個人。」

結婚要冒的風險,包括成為傷殘人士和奴隸,你說結婚的人是否都是一班有膽色的人!

我們如何解釋人類結婚這個比跳笨豬跳更「笨豬」或說更刺激的行為?特別是好像Kelly和Chris這樣成熟、專業、理智、成功:Kelly擁有倫敦女孩的浪漫、上海女人的精緻和香港女士的專業,Chris擁有公子的氣質、專業管理人員的嚴謹加上上天賜予的適量大男人主義。為何高大威猛、婀娜多姿的俊男美女會突然間會想到要攬住一齊「跳崖」?我跟很多哲學家一樣,曾經花了多時間去考察和思考,得出以下合理的解釋包括:

一、這些人突然間傻了,傻人自然會做傻事。Kelly和Chris是否傻了?我們請Kelly和Chris站起來給大家檢視一下。大家是否覺得Kelly和Chris儍了?我們做個小小測試:Chris,請你將身上所有的現金給我好嗎? Kelly,兩份禮物讓妳挑,一隻鑽石戒指和一頭毛公仔,妳挑那一個。好了!明顯地,他們都不是儍了。

二、這些人都有自虐狂,我們要否向Kelly和Chris就這一點查驗一下?請Chris和Kelly互相在對方的俏臉上摑一把掌好麼?他們好像都不大願意啊!那就請你們互相吻一下又如何?好了!這個實驗證明他們都不是自虐狂。

三、公主/王子復仇記,我曾經在公司的茶水間聽到兩個女同事以下的對話,覺得很恐怖:
甲:「嗰個Chris好衰,佢篤我背隻呀!」乙:「佢咁衰呀!一於要整鬼吓佢啦!」甲:「點樣整鬼佢?」乙:「嫁畀佢囉!」

事實上,中國確實有一種說法:「無冤不成夫妻」或「不是冤家不聚頭」。所以,夫婦有時會以「冤家」互稱。原來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可以是天下最大的並且是終生的「整蠱」。那麼,Kelly和Chris是否有仇?從他們今天很「冧」的樣子,不像有如此血海深仇。

四、這世上有一種叫做「愛」的物質,叫兩個人甘願承受任何代價,為了一生一世走在一起。Kelly有幾愛Chris,老實說,我真的不太清楚。不過,我就好清楚Chris愛得Kelly好交關。自從Chris認識了Kelly,他着裇衫時扣少一粒鈕。不過,我們一班老友都感覺到,Chris最大的改變是他真的開心多了,他的笑容再不像以前的那麼假。

我曾聽過一則這樣的寓言:一名雕塑家在街上賣藝,他向著群眾問,大家猜一猜這塊石頭裡藏著的是什麼?各人眾說紛紜。雕塑家說,裡面藏著的是一頭獅子,並隨即拿起釘和鎚子在石塊身上鑿下去,不一會,果然一頭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出現眼前。一名小伙子喊叫:「石頭藏著的其實是一名美少女。」隨即拿起釘和鎚子在石獅子身上鑿下去,不一會,一名風姿綽約的美少女出現眼前。

我覺得Kelly就好比那名雕塑家,她拿著釘和鎚子在Chris的身上鑿下去,將潛藏於Chris身上的溫柔、體貼、慷慨發挖出來。今日我們見到的Kelly是那麼神釆飛揚,Chris就是那位小伙子,為Kelly開鑿出她新的一面。而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從批評到敬佩

初生之犢,愛以批評大師來自顯桀驁之氣,我曾肆意地批評霑叔的稿件流於「擦鞋」。那一年,我在一間雜誌社當一名小記,在每星期一次的檢討會上,被邀請發表意見,就血脈賁張,一股勁兒的將能彰顯我獨到思維的意見全然奉上。霑叔當然不會知道曾有一名黃毛小子背地裡將他批判得一文不值。

批評大師,我心安理得,我也只是如實地反映我的意見而已啊!但真的是如此無私嗎?還是我只是藉此撈取美名或實質的好處?人真的能如此容易做到問心無愧嗎?

人長大了,我竟然開始懂得欣賞霑叔的「擦鞋」,是真心的欣賞,而不僅是認同。霑叔雖然身懷天縱之才,卻從不自驕自傲。相反地,他常看到別人的優點,並將之突顯出來,這是霑叔的過人胸襟,也是這種集中看別人優點的性格,使他能從一個小孩、一名富豪、一名販夫走卒身上學習。霑叔其實不是「擦鞋」,他對所有生命中遇上的人,都抱持著善意的詮釋

能夠懂得欣賞霑叔,這人一定也有點人生經歷。令我由欣賞進而佩服他的,是讀他在《蘋果日報》撰寫的專欄,欄目名稱已經忘記了。短短二百多字,一字一句都須精簡有力,又要帶出主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霑叔卻表現出遊刃有餘、信手拈來,完全沒有刻意斧鑿痕跡。在這個專欄,他寫人生,豁達大度,讀後使人有一種悟道的舒暢和快感。能達到這個水平,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對人世事的洞悉力,缺一不可。

當年某日,我與《蘋果日報》副刊編輯鍾偉民兄晚膳,情不自禁地盛讚霑叔的專欄。鍾兄告之惡耗,說霑叔為了專心搞舞台劇,決定暫時封筆兩個月,並問我是否有意代筆。我以為鍾兄說笑,沒作反應,誰料飯局將盡,鍾兄重提邀稿之事,我大着膽子答應了。欄目起名為《人獸》,筆名是姜維,展開了我的專欄寫作生涯。兩個月後,霑叔沒有回來,我就在《蘋果日報》一直寫了約兩年。

人生就是這麼奇怪,千絲萬縷,一事牽連另一事。霑叔,你不會知道,你曾不經意地給了一名小伙子一個寫作的機會。

Friday, August 11, 2006

霑叔的苦味

很多人說,霑叔很豁達,因而是一個開心快活人。面對逆境,他不沮喪埋怨。認識霑叔的人,都說難忘他的笑聲。霑叔仙遊,他的後人又囑咐大眾要記着霑叔的笑聲,意謂大家都應學習霑叔的達觀心態。

不知怎的,我總覺得,霑叔的笑臉上,他的笑聲中,總是帶着一點苦味。有一次,記者問他,較喜歡那一首自己填詞的歌,他想了一想,答:「忘盡心中情吧!」「點解?」記者追問。霑叔又是想了一想,說:「其中一段歌詞說『披散頭髮獨自行,得失唯我事』,頗能道出我內心的感覺。」

又有一次,是霑叔的六十大壽,群星為他表演賀壽,無線電視還現場直播。那一晚,霑叔好像很開心。但輪到他上台表演娛賓,他竟然挑了一首苦味很濃的歌,歌名是《當我寂寞》。霑叔脫去眼鏡,臉容愁苦,眼眶含淚,隨着自己彈奏的琴音唱起來:。「當我寂寞,當我苦悶,你心中可有飄過我這首歌,是我記住,是我掛住你的一切,寫出心中,道出心中這首歌。你的歡笑,我的感慨都已結聚,等待心聲唱和。所以日後,當你苦悶,請把歌聲再聽,記住我……。」螢光幕看到那些現場的嘉賓都聽得愁眉苦眼,有些甚至淌出淚來。霑叔說,這首歌,他很喜歡,因為很能表達他的心境。

事實上,若大家留心傾聽,霑叔的笑聲,也並非全然快活,總是帶一點滄桑,就像「忘盡心中情」歌中的主角蘇乞兒,喝醉酒之後的朗笑。

霑叔何以寂寞,他的苦又從何而來?是舊事殘留的創痛?是對舊情人的思憶?我們不可能知道。霑叔晚年修佛,因而學曉了人生無常,執着無用。不過佛學的始點是人生之苦,終點是接受苦之事實。這又怎麼能讓人真正的高興起來?你那時會看到得道高僧會表現出快樂的神態?

苦,在佛家來說,是常態。因此,悟道者不一定快樂,但他們忍受痛苦的能耐較常人高而已。如何才能叫人快樂起來?是希望!所謂苦盡甘來,人性就是如此,他們喜歡大團圓結局。這解釋了為什麼基督教歷久不衰,據說,在無神主義的中國又復興起來。因為基督教傳授與創造天地的神建立復和關係,說人死後不是如燈滅,而是重返創造主的懷抱。

在此,我不是要辯論究竟是佛教還是基督教所傳揚的才是真理?我要說的,是不同的信念會帶給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霑叔的豪邁中帶點苦味,我相信跟他所相信的佛學有關。

一個人的歷程

「現在死去,至少《明周》也會為我出一本特刊,賣多兩本書。至少可以益益老友。再過多二、三十年才死,那時候,還有多少人會記起誰是黃霑? 」說這話的人正是黃霑本人,是他六十三歲生日前後,接受《明周》的訪問。

霑叔在天有靈,知道有接近百萬人在電視機前和親到香港大球場為他送行,他該無憾吧!霑叔的追思會,我相信有很多是出自他的主意。以下這個比喻雖然有點不倫不類;這個追思會,使我想到諸葛孔明如何安排他的後事,讓敵人不敢追擊蜀軍。霑叔對自己後事的安排,足見他的高度智慧。名人的身後安排,以霑叔的最得體、最具建設性、最能啓發人心。

從霑叔的追思會,我們看到霑叔作為一個人的多面性,十名生前友好,有醫生、同事、拍檔、後輩、老師、學長、朋友、法師為我們述說死者不同的面貌:他的事業、他的處世、他的興趣、他的學術、他的精神、他的信仰……。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人,一個人應有的多面性。

這兩年,名人離世好像特別多,在他們的喪禮上,我們聽到的,都是這位名人的聲色藝,或是某一面的突出表現。事實上,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已經算是不錯了。更多的人,活了一生,像動物般營役。早年讀一本哲學書,忘記了書名,稱這種人為「平面人」(One Dimentional Man)。他們做事的動機跟動物無異,為了覓食,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由此衍生的價值觀是唯利是圖。

人之為人,是他們擁有靈、魂、體三面。人會思考、懂內省、念生死。人除了肉體之需,還有上天賜予潛藏的多面才能,要當事人自己發挖,用於造福大眾。人還有精神的欲求,尋求生命之終極意義,為數十年的人生找一個安生立命的答案,這就是宗教信仰。

很多人,認為宗教乃不實際的虛無之事,其實只是疏懶的藉口。人一生之中,總會有想到生死之片刻,想到所做之事是否有意義,只是不少人將之擱於一旁,繼績舒適地過平面的人生。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千尋的父母專心於吃喝,中了魔道,化成兩頭豬。

霑叔的追思會讓我們看的,不但是霑叔非凡的演藝才華,還有看到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霑叔雖然是佛教徒,我卻忽地想到一段聖經經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
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基督徒不一定想死

好友占美是虔誠基督徒,讀了我的「四種死亡觀點」,他認為我說某一觀點接近基督教,有點不盡不實。

首先,專欄文章有不盡不實之處是不足為奇的,小小方塊,無論如何也無法把複雜的事理說得透澈。充其量,只是給讀者打發一分鐘的時間,或是挑起讀者腦部某區域的神經末梢,讓他們開始思考這個話題,尋找自己的答案。情況有點兒像某名人死後,報刊連篇報導他的生平逸事,訪問親友憶述他們對名人的觀感,但這些零碎的片段又如何可以把名人的一生交待得清楚?!只要這些小故事能挑起閱者一點積極反應,也就算是功德完滿了。

不過,占美的補充是有意思的,也滿足到刺激神經末梢的功能,故我認為值得在此記錄下來。前文我說到:「這些人相信人死後還有好去處,他們要前去的世界,比之前的那一個更要美好。…… 若然真的抱持如此信念,他又怎會懼怕死亡?死亡來臨,是痛苦人生的解脫,何懼之有?!」我認為,這種對死亡的觀點很接近基督教。

占美則認為,這種說法,會讓讀者只看到基督教對來生的積極觀點,卻看不對基督教對今生也是十分積極進取的。只說來生不談今生,甚至會讓讀者誤以為基督教很避世。占美引用使徒保羅在聖經腓立比書所寫的:「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這一段經文,非基督徒未必容易讀得明白。使徒保羅說的是,他很想盡早回天家,不過,他留在世上是要為主努力工作。

於是,我問占美,為何要為主努力工作?「為了將來要得獎賞!」占美說得理直氣壯。「但那不是顯得很功利,很有目的而為嗎?」我追問。「功利和有目的而為有何不妥呢?難道做事要漫無目的才好嗎?任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至於所為的『功利』,也是做事的一種推動力,我們無須故意貶抑它。做事者有抱持好的目的也有壞的目的,只要是好的就沒有問題了。基督徒生於世上是要討上帝的歡心,完成主的工作。什麼是主的工作?不就是要去幫助別人,讓別人活得更有意義嗎?難道這個目的也有不妥嗎?」

當然沒有不妥啦!事實上,歷史亦證明了,基督教確實十分入世,上年爆發的沙士疫症,不少捨己為人的醫療人士都是信奉基督教的。

四種死亡觀點

什麼人才會死而無憾?我想大致有三種人:

第一種,這些人相信人死後還有好去處,他們要前去的世界,比之前的那一個更要美好。在新的世界,沒有痛苦,只有歡笑;沒有罪惡,只有良善;沒有殘疾,一切都是完美的。一個人,若然真的抱持如此信念,他又怎會懼怕死亡?死亡來臨,是痛苦人生的解脫,何懼之有?!按着這個邏輯,早夭應算為一種福氣,因為他們是早登極樂,快人一步。

第二種,這些人信奉一句英語諺語:Death is the great leveller。也就是說,生前無論你如何風光,我如何落薄;生前無論你如何才智過人,我如何愚昧無知;生前無論你如何美若天仙,我如何醜頭怪臉。到最後,雙腳一伸,一切都歸回原位,從頭開始。公平,只有死亡才可達到,因為不論男女、貧富、賢愚,人人都有一死,最後化為一堆黃土。

第三種,這些人經常抱持平常之心面對人生之無常,對他們來說,一切人看來的悲歡離合,都只是人的執着。人生的長短、成敗,在浩瀚的宇宙中,其差別之微小根本是難以去衡量。故此,再沒有所謂的遺憾,再沒有所謂的未完成的心願,再沒有名垂千古或遺臭萬年的希冀。

上述三種對死亡的觀點,第一種接近基督教,第三種接近佛教,至於第二種,我會說是比較接近虛無主義。

還有第四種,是我的觀點,我認為人生是一場遊戲,當中有一些預設的遊戲規則,包括了上天賜給我們的才能。我們又可以說人生是一個舞台,當中我們要飾演一些角色,要處理一些關係。當遊戲要完結了,這場戲要落幕了,我們自問已經盡力而為,已經盡興了,也就無須再作依戀,也無須心存什麼遺憾了。從這個觀點出發,檢視死亡,讓我們在仍有生命氣息的時候,盡本份,顯才能,享受生命。

檢閱死亡

死亡的來臨,有多少形式?讓我們來算一算:俗語所謂的「橫死」,包括意外身亡或是被人謀害等;另一種是病死;最後一種是壽終正寢,不知不覺地在睡夢中離世。當中除了是因病而死之外,其他形式的死亡都有一共通點,就是驟然而至,不作預告。即使是因病致命的,當中也有很大部份是屬於所謂的「急病」,沒過幾天,就一病不起了。

上面的一段文字會否引起你的不安,或是有種讀不下去的感覺?!若然如此,那表示你還沒好好地思考這個課題。那麼,我勸你還是放下纏身的俗務,找一本有關死亡的書籍好好地讀一遍,並細心思考,甚至找一、兩個好朋友討論一下。

不少人的生活都建基於一項假設,就是下一刻他們仍會活着。因此,他們約會、編排密密麻麻的行事歷、賺錢、進修、發獃……。但是,這項假設終有一天被證實是錯誤的。我曾忽發奇想,有沒有學者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多少人的死亡是突發的?多少人的死亡是事先張揚的?孰多孰少?

我為身邊的至親來一次死亡檢閱,發現突發性死亡的比率還是比較高。若你也想來一次死亡探究之旅,不妨來一次同樣的「練習」,從身邊的至親開始,一直思想開去,他們是怎樣離世的?他們對死亡的來臨有準備嗎?有機會準備嗎?他們對死亡有什麼看法嗎?當中有多少是死得不明所以的,因而也來不及為自己的人生下一個詮釋的註腳?

死亡,跟別的事情不同,它只會出現一次,因此你再沒有機會去改善你對它的態度。事實上,死亡不斷在我們的身上發生,正如《西藏生死書》所說:「我們身上的細胞在死亡,我們腦中的神經元正在衰敗,甚至我們臉上的表情也隨著情緒一直在改變。」

面對死亡,迫使人們面對生命最真實的一面,人會豁然開朗,因頓悟而獲得新生。有說人即將死去之前的數分鐘,精神會突然一振,這叫做「迴光返照」,只可惜這種人生最光輝的狀態維持不久。

念死

霑叔得悉自己患上癌病,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上一句:「終於輪到我!」就憑這一句,霑叔不愧是霑叔!「對於一個年屆六十多歲,平時又缺乏運動,且又煙又酒的人來說,染病可說是事所必至。」霑叔說。這一段話又反映出霑叔對上天竟還抱持感恩的情懷,言下之意是,事所必至,只是遲早問題,現在才來,已是上天厚待於我。

在短短一個月,名人圈中多人陸續仙遊:劉芳剛、林冰、霑叔、蕭笙。不過,人們好像開始懂得如何面對這一連串的噩耗,再沒有悲不可抑的情緒。或許是一年前多位巨星殞落給人們帶來一次死亡培訓。但是,究竟是對事所必至的死亡有了心理準備,還是聽多了見多了,心和腦都開始麻木了?

《相約星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 的主角,一個名叫莫里的將死教授,他得了一個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的疾病,身體上每一條肌肉會陸續萎縮,直至身體所有機能停止運作。教授認為,他是幸運的,因為他有機會為自己的死亡預備。多少人,當他們仍然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計劃,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死亡驟至,驚惶失措之下走下人生舞台。

正如莫里所說:「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卻沒有人為此作準備。」莫里又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了。如果你能接受隨時都會死去的事實,或許你就不會像現在般生活了!」

死亡既然是這麼重要的課題,為何在日常生活我們都沒好好地討論它,彷彿死亡沒有一點談論和思考的價值?文學大師余秋雨認為:「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一時的感悟又怎能保證適合今後、適合別人。」就連智者也躲避這個問題,何況一般平庸之輩?!但是,忽視死亡,你就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你就不懂得該如何活下去。

佛陀臨終前說:「在一切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在一切正念禪中,念死最為尊貴。」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恩怨

名人去世,舊愛成了被追訪的對象。說往事,死者與仍在生者的版本有別。口口聲聲,她所說的才是事實。男女之間,為什麼在分手後總涉及財務糾纏?!他的帳總是和她的帳有出入。旁觀者議論紛紛,投票支持那一方,不獲支持的一方必然就是「大話精」。

真相已跟死者一起埋進黃土,真假對錯已不能考證。但,果真有真假?如何定對錯?抑或兩者都在述說事實的部份,加上自己的詮釋,不能避免的,還有記憶的失誤和遺忘。人都是傾向記住、表述和擴大自己的付出和對方的支取。於是,這盤帳,永遠收支不平衡。

因此,歸根究底,恩和怨,其實是計算者選擇那些「事實」進入計算系統內並加以詮釋。心胸廣濶的人,會挑多一些別人對自己好的事實,心胸狹窄的人則多挑別人虧欠自己的事實。還有是對事實的詮釋:一名嚴苛的老闆,有下屬表示,這名老闆讓他學曉做事要小心謹慎,終生受用;另一名下屬則表示,這名老闆讓他精神緊張,受盡折磨。

男女緣盡,十數載郎情妾意,男的說,女人是他的一生最愛,女的說,這段情是一段冤孽。女的或許認為男人誤了她的人生,男的則感激女人曾贈他快樂時光。同一段的關係,有兩個付出者,兩個接受者和兩種詮釋。

米奇.阿爾博姆 (Mitch Albom) 經《相約星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 之後,寫了另一本暢銷書《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說的是人的一生,跟不同的人連上關係,互相影響。一些人的微小行為或決定,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但我們甚至不認識這些人。我們的人生充滿了迷團,直至離開這個世界,也被蒙在鼓裡。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說八十三歲的遊樂場維修員愛廸,因一次拯救小女孩脫離險境而磒命。在天堂裡,有五個「人」等待着他,為他解開一生人的迷團。

我們的人生,只曉得那些跟我們相識的人的恩怨情仇,數算的,也就是這些我們所知道的有限事實。孰知,還有一些跟我們生死不相往還的陌生人,才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影響者。

恩怨,該怎麼算?!

photo by Daniel Beams